微信产品设计 80 个为什么(1):诞生和发展
我们在分析产品设计的时候,会去思考这些产品为什么这么设计?微信作为国内头号产品,经常会被当作分析的对象。那微信为什么会这么设计呢?我抱着好奇心,收集整理了很多资料,最终提炼出 80 个微信为什么这么设计的问答。
这 80 个问答将分为 7 篇,每天更新一篇:
《诞生和发展》 《设计和理念》 《聊天》 《摇一摇、附近的人和漂流瓶》 《朋友圈、视频动态和状态》 《小程序和微信支付》 《公众号、看一看和视频号》
资料主要来源于:
张小龙公开演讲和媒体采访报道。 陆树燊(前支付宝资深产品经理,微信创始团队成员)的微信公众号:行者慎思。 Genie(微信产品经理)的产品分享。 KantZhou(拼多多用户端产品总监,前微信产品经理)的产品分享。 啃饼(微信研发工程师)的微信公众号:啃饼随想。
诞生和发展
问: 微信是怎么诞生的?
答: 张小龙在 2010 年 11 月的一个深夜给马化腾写了封信:“我们应该做一个类似 kik 的产品”。后者是一款简单的跨平台即时通信软件,它的功能极其简单:基于用户在手机上的通讯录,直接和联系人用免费短信聊天。当年 10 月登录苹果和安卓商店,15 天就吸引了 100 万名用户。马化腾应允了,他回复了4个字:马上就做。
问: 微信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?
啃饼答: 在 kik 甫一出现之际,小龙就预见了它的火爆之势。小龙当时给 pony(马化腾) 发了一封邮件谈这个事情,并申请广研团队做一个类似的应用出来。而 pony 也极为赞许,并为这个应用起了一个名字——微信。
陆树燊答: 那个时候 Kik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获取了一百万的用户,震惊了全世界。这种用户增长速度是前无古人的,算是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奇迹。很巧的是,QQ 邮箱团队当时正在着手开发一个叫做「手中邮」的 App,也就是 QQ 邮箱的移动版。于是邮箱团队就着手从「手中邮」转向微信的开发,这就有了微信的第一版。微信这个名字很有意思,微型的邮件,这个名字非常确切。由于微信是邮箱团队开发的,为了快速实现,尽可能复用了原先 QQ 邮箱的整个后台协议和框架,所以背后的通信协议采用的也是邮箱的 HTTP 协议,而不是通常即时通讯工具所用的 UDP 协议。所以我们每次发送一条微信消息,就真的是在通过微信后台向朋友发送一封微型的邮件。
问: 微信初期有哪些竞争对手,是怎么战胜这些竞争对手的?
张小龙答: 重要的是,自己想要做什么,而不是他们在做什么;微信没有竞争对手,也不分析竞争对手,他们不是我们的产品经理;与其关注同行,不如关注未来。
答: Kik 在国内的第一模仿者不是微信。2010 年末,小米公司在参考了 iOS 的视频通话软件和 Kik 之后,由当时的产品经理黄江吉带队,不到 2 个月的时候就推出了中国第一款即时通讯工具——米聊。米聊推出后,凭借着先发优势,迅速占领市场,风头无量。而张小龙,在看到 Kik,也迅速看到了其中的机会,于是写信给马化腾,表明要做一款类似的产品。就这样,张小龙主管的广州研究院迅速抽掉人手,组成了 10 人的微信团队,并在 iOS、Android 和塞班三个平台同时展开。米聊推出一个月后,微信发布了。发布之初的微信,并没有收到太多来自腾讯的帮助。腾讯内部流行赛马机制,除了微信之外,还有两个团队,也在做同样的事情——手机 QQ 团队和 Q 信团队。当时,手机 QQ 团队和 Q 信团队直属于集团副总裁刘成敏,而张小龙只是广州研究院的总经理,两者在职级上差了一大截,而前者更拥有着千人级别的团队力量。但底子好不代表做的产品就一定成功,大也有大的掣肘。一开始,微信、手机 QQ 和 Q 信团队处于同一起跑线,数据都不太好。但微信的体验强于手 Q 和 Q 信,并且后两者由于身处无线部门,要顾虑运营商的感受,毕竟该部门的一大块收入是由电信增值服务带来的,而做即时通信就是在革运营商的命。《博客天下》后来采访刘成敏时,刘成敏说:
“我们有运营商方面的压力,微信可以抢运营商的地盘,我们不行。”
微信是轻装上阵,赤脚不怕穿鞋的;手 Q 和 Q 信则是负重前行,难以施展全力。于是来往之间,微信的对手就只剩下米聊。2011 年 1 月,香港出现了一款语音即时通讯应用——Talkbox,用户可以通过该应用进行语音通话。米聊和微信迅速跟进,先后在 3 月份和 5 月份时各自增加了语音对讲功能。凭借着新功能,米聊和微信的用户数开始激增,而Talkbox,却从最开始的 4、500 万跌落到 100 万。我们无法判断这中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,但也许我们已经明白:弱肉强食,依然是这个世界不变的法则。就在米聊和微信一路你争我赶时,小米的服务器撑不住了。一天宕机 5 次、用户集体掉线、传图卡顿、语音卡顿…问题层出不穷。相反,微信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体验,流畅、简洁,省流。凭借着在细节方面的优越性,微信的用户量最终超过了米聊。但两者之间仍然相差不大。真正决定胜负手的是微信于 2011 年 8 月发布的“查看附近的人”,这个基于 LBS 的陌生人交友功能,迅速俘获了都市男女的心;而在 10 月 1 日,随着“摇一摇”和漂流瓶的发布,微信彻底引爆了市场。如果说一开始微信凭借的是模仿获得了入场券,那么现在,它则依靠创新占领市场。而这时,米聊已经完全不是对手了。根据IT之家的消息,雷军早在米聊立项的时候就坦言:米聊和腾讯赌的是时间差,如果腾讯在米聊一年后做同类产品,米聊胜率 50%,如果两三个月内就有反应,米聊 100% 死掉。雷军这句话,既对也不对。因为米聊确实败了,而打败它的,不是手握重兵的腾讯本部,而是张小龙和他的微信团队。2011 年底,微信用户数突破 5000 万;2012 年 3 月,微信用户数过亿;2012 年 4 月,朋友圈功能上线;2012 年 8 月,微信公众账号上线;2012 年 9 月,微信用户数破 2 亿;2013 年 1 月,微信用户数突破 3 亿,成为国内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熟人通信软件。此时,距离微信第 1 版推出还不满 2 年。而最初微信和米聊借鉴的 Kik,要到 13 年的年底,注册用户量才会突破 1 亿。
问: 微信与 QQ 邮箱是什么关系?
陆树燊答: 2005 年,腾讯公司收购了张小龙创办的 Foxmail 团队,让他负责 QQ 邮箱的开发,一直做到 2010 年。于是这整个五年的过程中,这个团队一直在锻造 QQ 邮箱。这款产品后来在腾讯内部叫做七星级邮箱。当然,在这个过程中,邮箱做了非常多的尝试。我给大家复习一下,看看 QQ 邮箱长什么样子(2016年9月截图):
在这个邮箱界面,我们仔细看看这些功能,再看看手中的微信,是不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处?
漂流瓶。微信里的漂流瓶就源自于 QQ 邮箱的漂流瓶。 QQ 邮件订阅以及已经下线的「阅读空间」。它们是微信公众号的前身。是不是有点像?通过邮件去订阅一些博客,或者朋友的 QQ 空间,就像我们现在通过公众号去关注一些媒体、大咖、朋友的公众号一样。 QQ 邮箱以前还有一个功能,可以在邮箱里面和 QQ 好友聊天。大概在 2009、2010 年的时候,那时还没有 Web 微信,我还经常在公共电脑用这个功能和朋友聊 QQ。这个功能后来搬进微信里,就成了「QQ离线消息助手」。 微信曾经尝试过一个「短消息」的功能,可以给 QQ 邮箱上的好友发一些比较简短的一些信件,就已经跟今天的微信单聊消息很像了。 曾经还有过一个功能叫作「广播」。广播比新浪微博稍晚上线,比腾讯微博都要早一年多时间上线,当时就是希望把 Twitter 给复制到中国来。这个功能后来因为腾讯集中全公司的火力去做腾讯微博,所以就放弃了。但是,正是因为「广播」,邮箱团队才第一次开始尝试去做社区功能。在此以前这就是只是一个邮箱,大家对邮箱的理解就是一个工具软件,在这里发邮件收邮件,然后就走了。也正因为有了广播的尝试和失败,才有了后来在朋友圈的一战成功。 邮箱有记事本功能,微信有语音记事本插件。 邮箱有「文件中转站」,相当于邮件的附件收藏夹,于是微信有了「收藏」。 甚至,邮箱有标签功能,给邮件打标签,微信在提供好友分组功能时,提供的也是标签功能。
……
如果你仔细去发现,还能发现其他的相似之处。
问: 为什么微信早期很少做推广?
张小龙答: 不管是做 QQ 邮箱还是做微信,我们都追求用户的“自然增长”。微信在 2011 年 5 月的时候才开始做推广,比如在邮箱里面放广告。在此之前,微信没有打任何广告,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自然增长的曲线,或者说增长得很慢,没有到一个爆发点。当一个产品还没到爆发点的时候去推放广告,它的投入和收益是不太成比例的。如果一个新产品,我们准备了 10 万用户作为初始用户,却没有明显的增长的话,后面就不需要继续投入了,即使再怎么推广,可能也只是花了钱,而不能让用户更活跃。
问: 微信怎么进行版本规划的,如何确定每个版本该做什么东西?
张小龙答: 微信的每个版本之间没有任何的计划,往往是上一个版本已经发布了,才开始想下个版本该做什么。所以如果你现在问张小龙,微信两个月以后的版本会是什么样子的,没有人能告诉你,因为还没有决定呢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互联网产品发展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,没有人可以在一年以前规划好,一年以后该做什么,甚至一个月前都觉得时间太长了。因为一个月以前的想法和今天的想法已经有区别了,所以我们在最后一刻才决定的东西才能符合我们最新思路的变化。但这并不意味最后一刻才开始想这个问题,这是想不到的,而是说整个过程里,我们每天都在想有哪些东西是好玩的,是值得去做的。